|
|
|
兰花集团 2017-12-13 15:55:04 您是第 1035 位读者 |
|
|
“卖了这么多年的压缩机,业主自己安装我还是头一次见”这是一个厂家私下对我们说的。 我经历过大大小小很多工程,大到几亿十几亿,小到几百几千元,也没有见过业主自己安装设备的,但煤层气公司做到了。 近年来,煤层气公司通过方方面面降成本,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经济下行,能源行业面临很大危机的形势下,逆势而上,打开了发展新局面。 在这轮危机中,众多国际巨头企业都在不断裁员减少开支求生存,我原来所在的美国远东能源煤层气就在这轮危机中破产,欠债数亿;北京奥瑞安、中石油渤海钻探、河南鹏远达、中原重机等很多合作服务商都损失严重。但是,煤层气公司不光没有裁员,反而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并创造了不菲利润。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就拿南上压缩站安装任务来举例吧。 南上压缩站是该公司第一批建设的煤层气压缩站/CNG母站,2014年7月投运,由于刚开始签约时,选择的设计院经验不足,而兰花人对这个行业也不太熟悉,当时选用了活塞式压缩机,结果运行过程中发现压缩机经常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能耗较高。经论证,技改换为变频调节的螺杆压缩机。设计、招标、采购完成后,安装也摆上了日程,按惯例大型设备安装当然是由专业的安装队伍完成,但为节约成本,公司安排生产部维修队自己安装,前无先例,这可愁坏了相关的领导。有人虚心向我请教,说我见多识广,希望我出一个安装方案,说来真是惭愧,我确实见过很多大型设备安装,但本次技改与以前都不一样,普通的安装问题当然不大,选好吊车就可以了,计算好吊车的重量,把设备找平,灌浆都是按部就班的事。可这次新旧设备有十几吨重,体积又很大,最关键之处是厂房已建好,上面的行车也只有5吨的能力,厂房大门也不能拆,难度不小。多次讨论后,也只能是有了个大概的方案。 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做怎么能学会呢? 关键时刻,我们的维修工人挺身而出,群策群力,花大力气把旧的压缩机拆整为零,一个一个吊了出来。新的压缩机到了,总不能拆开进吧?聪明的工人师傅们购买了两个5T手动葫芦,压缩机底部用钢管滚动,硬生生把压缩机拉了进去。下面的钢管如何取下来呢,总得把压缩机放到地上啊。吊车又吊不动,工人师傅们又马不停蹄购买了一些斜铁,锤子打进去,撑了起来,棘手的难题迎刃而解。接下来,水泥配比、灌浆、管道预制、焊接……一道道难关都被我们的工人攻克,安装任务得以顺利推进。 10月9日,万事俱备,压缩机调试开始,单机一次性调试成功。当时,该公司董事长在现场听到,有一个技术问题影响着联动调试,他便就地参与讨论指导,和工人及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气氛极为融洽。我觉得,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党群干群关系。 10月10日,一次性联动调试成功,降低了系统压力,增加了煤层气整体产气量。当天小时产气量增加15%左右(增加约200-300方/小时),效益明显。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个事例,当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之所以能够做成功,当然要感谢那些无名的默默无闻的工人们,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人,我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同时,还得益于领导干部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决心,以及精湛的技术功底与强有力领导能力。 在此,需要说说我们的管理团队。回忆起4月份我刚来公司的时候,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刚刚加入公司的我,非常不习惯自己亲自上手干活,在一些拖电缆、修设备的工作中,面对干部职工齐上阵的场面,只是拍拍照片,喊喊口号,发发文章,而不愿意伸出帮助的手。后来,慢慢熟悉起来,逐渐被兰花文化感染,被同化。在接下来的8月上旬,当西河演礼片区再次拉电缆的时候,我加入了这支义务劳动队伍,记得当时中午1点多,皎阳似火,这边是开车前的置换,热火朝天,那边生产部管理人员带着很多人,弯着腰,扑哧扑哧拉电缆,总工办人员也加了进来,累了就席地而坐,毫无怨言。大家唱着歌,喊着口号,号声像歌声一样飞跃天际,好像拉电缆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 “干群齐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这是当时我在现场的真切感受。我觉得这也是煤层气公司能够逆势而上的关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