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风险”不再成为风险 |
东峰煤矿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践 |
|
|
|
兰花集团 2017-7-28 9:00:20 您是第 1020 位读者 |
|
|
“赵京,你作为胶带输送机司机,本岗位主要危险源是什么?管控措施有哪些?” “胶带输送机司机岗位的危险源首先是未认真进行交接班,它的管控措施是接班要详细了解上一班设备运行、检修情况,查阅设备运行记录,检查环境卫生和消防设备……” 这是在东峰煤矿综放队班前会上,值班队干正在对胶带输送机司机赵京进行上岗前危险源辨识情况进行提问。这一做法是该矿认真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岗前风险源辨识的一个固定程序,通过岗前危险源辨识,让职工在岗前就掌握本岗位的危险源和管控措施,保证了职工上岗生产作业安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当下煤炭行业新兴的一套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它将传统的安全事故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近年来,东峰煤矿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思路,紧盯安全管理新成果,率先在全市地方煤矿和集团公司推行这一安全管理方式。通过近两年时间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和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成为企业安全综合管理的有效平台。 “三个一”全过程管控 东峰煤矿在推行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依托三个一(一个平台,一张卡片,一部PDA危险源巡检记录仪)来实现风险预控的全过程管控。该矿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了集安全信息收集、整理、跟踪、更新、查询、发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风险预控数字化平台,平台包含了组织机构、制度体系、危险源识别和考核体系。同时根据各岗位特点编写岗位危险源及管控措施,制作成危险源辨识卡片下发至各岗位职工手中,广大员工进一步明确各自岗位各种危险因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全员规范操作和安全监管力度有了明显提高,收到了较好效果。跟班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员携带PDA危险源巡检记录仪可随时感应悬挂在井下机电设备、巷道等地方的电子安全识别卡,将包含在识别卡里的相关参数、危险源及管控措施及时感应导出,逐一对照确认使用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全过程掌控安全生产动态。 “三融合”助推体系运行 在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该矿将安全帮教制度、“2820”班前会制度与现场检查制度同风险预控相融合,助推这一体系平稳运行。通过关心帮扶、“过五关”帮教和风险预控的融合,加强对安全不放心员工的重点管理。将风险预控与“2820”班前会制度相融合。在2分钟的点名过程中,由队干逐一对上岗员工察言观色,杜绝安全不放心人员入井。在8分钟的工作任务安排后,再进行20分钟危险源辨识和安全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危险源提问,使员工明白当班任务、存在的危险源及管控措施,确保员工在安全的前提下入井。将风险预控融入到安全班前确认制,跟班队长、班组长、安全员、和瓦检员四人联岗工作制等机制中去,在班组中形成了“我的区域我负责、我的安全我负责”的安全责任理念,促进了职工规范化操作、自觉抵制“三违”行为,形成了“自觉+制约”的安全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该矿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岗位风险因素,制定管理标准和安全技术措施,将安全管理和风险预控的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全员执行、齐抓共管的安全风险管控格局,将风险预控融入到每个岗位的日常工作。通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有效实施,收到了安全管理精准发力、隐患数量逐步减少、安全管控落实到位和更加丰富了安全文化等成效,为职工营造了安全的作业环境,也进一步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水平。(史超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