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俊杰
记得有一次在大阳煤矿听老师讲“6S管理”,当讲到“6S”中的一个“S”—“安全”时,针对“安全”这一“S”的推行技巧,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员工发现隐患的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今天工作中我被……吓了一跳”,意思是工人将今天工作的某一个环节中受到的惊吓,在表格中记录下来,由车间管理人员每天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因为工人如果被……吓了一跳,肯定这是一处隐患或是下一班的工人在操作时需要注意的。这种“傻瓜”式的现场安全管理很是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我们在自己的现场安全管理中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由于现场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性格迥异,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强有弱,再加上一个人长时间处于同一种环境,也会产生认知疲劳,进而麻痹,将问题视作正常,最终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 或者读者会说,正因为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人上岗前均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和现场的安全问题。但笔者不禁要反问一句,这种放羊式的、批量式的安全教育效果真的好吗?是不是每一位员工经过培训对现场安全都有了一个真正的正确的认识,安全素养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里需要打一个问号。当然,笔者不是否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是保障员工安全的根本、基石,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笔者只是怀疑员工对枯燥的安全知识的吸纳程度、消化程度、应用程度。在短期内通过灌输式的安全教育来提高工人的安全素养很难,要将这种“软”的东西塑成形需要一个过程,但安全等不了这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在现场的“硬”环境上下功夫,不要一味地斥责、处罚工人,而是想方设法为工人打造一个“傻瓜”现场,是否安全,“傻瓜”看了都明白。 “傻瓜”现场在我们厂里已有一些影子,如我们管道上粘贴的介质流向标识,各种压力表盘上粘贴的显示正常压力值范围的警示线,这些就是打造“傻瓜”现场的一种措施。方法简单、投入小,但一目了然,很有效。管理简单化不就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吗? “傻瓜”现场,需要站在现场操作工的角度去构建,不要高估工人对现场安全的认知程度和对现场存在隐患的判断能力,要把工人想成“傻瓜”,围绕“傻瓜”去构建一个工作环境,笔者相信,企业的安全管理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单位:清洁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