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让人虚度年华,惰性让人碌碌无为,惰性让人甘于平庸。要想成功,非克服惰性不可。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万小时法则”,大意是:一个人若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须每日挤出三个小时,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且不间断地坚持十年。美国篮球运动员乔丹一直坚持凌晨四点钟起床练球,刮风下雨也不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球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被誉为“飞人。”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过程中,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夜以继日地努力写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他怕睡得太多,贻误工作,特地做了个圆木“警枕”,不让自己贪睡,以便早点起来工作。写这本书的十九年间,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书写成后,废稿、残稿就堆了满满两间屋子。
克服惰性的动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奋斗的目标,周总理少年时学习非常用功,因为他的理想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岁,赴日留学前夕,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其远大抱负,可见一斑。人有了目标,便会为实现目标去努力攀登;没有目标,就会稀里糊涂,懒懒散散地度过一生。
二是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为了唤醒“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国民,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以“为人民服务”为已任,促使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到了做好事上。
前几日,在《新闻联播》中看到:北京郊区一抗日老兵,在芦沟桥边为游人讲述抗日的故事,六十三年从未间断,老人满腔热情地说:“让后人永远铭记中华民族这段灾难深重的经历,勿忘国耻,是我的责任。”人一旦心怀责任,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了热情,便会对事业乐此不疲。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劳者可收获丰硕的果实,懒惰者只能得到满头白发。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惰性。一个人的意志、力量不够推动自己,他就失败,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得到成功。”朋友,为了让生命升华,扬起奋斗的风帆,去克服惰性吧!(武文元 伯方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