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15-12-4 8:47:50 您是第 1146 位读者 |
|
|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部影片《黄克功案件》,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电影根据战功卓越的红军师级干部黄克功向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逼婚未遂、一怒之下枪杀刘茜、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公审判处死刑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案件发生在1937年10月5日,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电影带给我三点启示:
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整部电影围绕“黄克功到底该不该判刑”这一中心矛盾展开,诠释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和精神内涵。这个平等有两层意思,一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二是生命意义和尊严的平等,无论高低贵贱、贫富美丑。案件发生时,陕甘宁边区法院才成立两个多月,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干群士兵法律意识淡薄。一个是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一个是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这能一样吗?是让他以命抵命、就地正法?还是重返战场、戴罪立功?这在当时形成了以陕北公学进步学生为代表的“杀”和以黄克功战友及江西老表为代表的“留”两大阵营。为黄克功求情者络绎不绝,搬出的条条款款也不乏几分道理,但陕甘宁边区的审判长雷经天却这样说:“共产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无论你职位多高、资格多老、功劳多大,没有人能超越法律。”这一掷地有声的回击将平等与人权真正写入了法律,铸就了共产党牢不可破的法律基石。黄克功案件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法治逐步走向健全和完善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是功不抵过,法大于情。黄克功16岁参加革命,跟随毛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不下百起,说他战功赫赫一点不过分。缘于此,黄克功在杀人证据确凿后仍不以为然,将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特赦信上。加之时任陕甘宁边区法院审判长的雷经天和黄克功是生死之交,长征路上,黄克功用一块干姜救了雷经天的命,交情笃厚。一方是自己的好兄弟好战友,一方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国家法律。罪与罚、杀与赦、生与死、情与法,雷经天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之中。他不仅要“一碗水端平”,还要“两碗水都端平”。他给自己叛了“三个死刑”:第一,判处了使用 “特权”的死刑;第二,判处了情感用事的死刑;第三,判决我等待上司意见、不想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在雷经天心里,法律至高无上,任何私情都是对法律的亵渎。他含泪与力保黄克功的代表李兴国辩论:“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官贵民贱,共产党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黄克功执行死刑前一天晚上,雷经天给黄克功搓澡,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再深厚的情谊都不能超越法律,再大的功劳都不能践踏法律的尊严,一颗代表正义与公平的子弹结束了黄克功26岁年轻的生命。
三是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在当前反腐态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将一桩七十七年前被国民党媒体称为“桃色事件”的案件拍成电影,将共产党高层的内心纠结以及公审场面事无巨细加以还原呈现,并选择在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公映,对宣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坚定民众对法治社会的信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影片中所表现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铲除特权腐败等,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守纪律讲规矩,要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沿”的治国理念高度契合;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理念一脉相承。黄克功案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七年,但它犹如一面镜子,对我们现在如何破除特权、倡导平等,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至高无上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片尾,雷经天百感交集地敲响了陕北公学的那口古钟,“铛、铛、铛……”,振聋发聩,穿越时空,警钟长鸣,发人深省。 王俊 作者单位:望云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