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兰花集团 | 文明上网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黑色”产业绿色发展——2013年山西煤炭新政解析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5日  |  点击次数:2920  |  【字号:
    一组关于山西“黑色”煤炭的数据值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用57年实现煤炭年产量突破5亿吨;而从2006年到2012年,仅用7年就突破了9亿吨。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比例为45.83%、7.6%、44.48%、49.48%和45.95%,其中非煤收入同比增长比例为79.31%、29.66%、66.98%、62.04%和75.87%。

    这组数据传达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山西煤炭产量扩张接近“顶层”,规模扩张已非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二是非煤经济渐成煤炭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转型发展空间巨大。

    这也对2013年山西“黑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建设现代化矿井、注重高端转型发展、加强全员素质培训等方面入手,力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大手笔建设现代化矿井——

    让“晋”字品牌“亮”起来

    一家民营煤矿也成了省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大多数人对此心存疑问。2012年7月,在吕梁参观了东辉集团旗下的西坡煤业后,所有人的这一传统思维被彻底改变了。

    西坡煤业是一座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高瓦斯矿井,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12月31日才获竣工验收。这个民营煤矿不但矿区矿貌如生态花园一般,而且具有“高效率、高科技、高品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这让许多国营大矿自叹不如。

    2012年,我省创新煤炭建设新机制,在全国首次建立了煤炭工业发展标准体系,开启高标准管理煤炭行业的新开端。如,要求现代化矿井生产装备实现100%机械化,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综掘机械化程度不得低于80%,并积极推广智能化无人(或少用人)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更高、要求更细、可操作性更强,涵盖煤矿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甚至每个岗位,可有效规范职工操作行为,杜绝和消除职工违章行为。”一位资深煤炭记者如此评价一系列的标准化工作。

    煤炭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后,我省进入“大矿”时代。目前,全省已建成500万吨到1000万吨的矿井33座,产能1.99亿吨/年;1000万吨及以上的矿井14座,产能1.85亿吨/年。

    产量大并非现代化矿井惟一特征,装备现代化、安全系统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矿区生态化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高标准。

    2013年,是我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推进年”。首先是大手笔建设现代化矿井。到2015年全省150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力争有80%以上达标,15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力争有50多座达标;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上述目标任务的30%和50%,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煤矿。其次是大气魄推进煤炭基本建设。全省完成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对70余座未批准开工的矿井,争取6月底前完成开工审批;抓好试运转矿井的竣工验收,争取年内150座矿井建成竣工。

    “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办出一流水平,办出特色经典,在全国最有发言权、最有权威性,成为全国的样板、世界的品牌。”省煤炭厅厅长吴永平说。

    高标准推进转型发展——

    让黑色产业“绿”起来

    同煤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焦煤集团60万吨/年烯烃、阳煤集团化工新材料园区、潞安集团煤基多联产园区、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利用……2012年,伴随着108个高端化、科技化、潜质化转型标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脚步愈行愈快。

    2012年,我省煤炭行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更令人兴奋的是,全省煤炭企业的非煤产业发展成果骄人:全行业非煤项目投资574亿元,同比增加119亿元,增长26%;非煤收入7028亿元,同比增加 3032亿元,增长75.87%,占全省煤炭销售总收入的59.21%。对此,省人大常委会测评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满意度为100%。

    “必须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牌,尤其更需要大力发展非煤实体经济。”吴永平在2013年全省煤炭工作会议上分析说,在煤炭产量和价格提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煤的“循环式”利用、“链条式”增值空间很大。未来,我省提升煤炭经济效益的路径必须转变到转型发展上。

    “2013年,要创新煤炭行业综改试验先行先试新机制,推进煤炭转型发展高端化。”吴永平提出,要把握好综改试验机遇,在政策创新、重大项目、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力争全省非煤产业投资400亿元,非煤收入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真正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今年,“延伸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是总思路,煤炭转型跨越发展是总目标。资源丰富、服务年限较长的企业,要着眼长远,未雨绸缪,把煤炭主业与转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资源有限、服务年限较短的企业,更需要早部署、早转型,从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构建以煤炭资源为优势的煤电一体化、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等四大产业链;拓展煤机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煤基新兴产业。

    循此脉络不难发现,促使黑色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今后煤炭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全方位提升人才素质——

    让软实力“硬”起来

    “小矿变大矿,也带来了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约问题。”吕梁市市长助理杨巨才说,经过技术改造,我们的装备和工艺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但原来的工人都是才放锄头又拿镐头的农民,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矿井现代化的需要。

    2012年,全省培训各类从业人员15万人,省属煤炭院校输送煤炭人才1.3万人;新招从业人员3.68万人,其中变招工为招生1.36万人——这些做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但和煤炭科技进步还很不匹配。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2013年1月5日,《山西省煤矿用工管理规定》出台,“变招工为招生”政策被明确提出。

    《规定》要求,到2015年,全省煤矿企业新招操作人员将全部直接从煤炭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招用。这一举措,将让我省近50万 “窑黑子”全部变成 “大学生矿工”。

    “2013年,我们必须把人才兴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煤炭发展软实力。”吴永平说。

    一要建设新型煤炭产业大军。实行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煤矿企业要逐年扩大变招工为招生的比例,从2013年到2015年,每年变招生的比例须达到55%、75%、100%,到“十二五”末全部变招工为招生。在过渡期内,所招人员也要先进校门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变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上岗,确保人才后续保障,实现从业人员素质专业化。

    二要大力提升人才素质。监管层面,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全年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A类安管人员、科区队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企业层面,要建立完善企业培训机构和职工技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多方式培养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科研院校层面,要加强与煤矿企业沟通合作,适应变招工为招生的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

    三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引进、储备人才机制,出台煤炭行业招才引智政策措施,吸引院校毕业生充实煤矿人才队伍,特别要注重解决地方煤矿的人才短缺问题。

    “人才就是资源,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未来。”吴永平表示,要实行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加快建设具有山西煤炭特色的人才队伍。记者齐作权

  版权所有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2288号兰花科技大厦 备案序号:晋ICP备2022010233号-1
邮编:048000 电话:0356-2189600 传真:0356-2189608 公安备案 140500020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