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兰花集团 | 文明上网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化肥淡储之路:市场变信心不能变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  点击次数:2792  |  【字号:
  9月下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京与承储企业签署了2012/2013年度国家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协议,今年包括磷肥专项淡储商业储备化肥总任务量为1600万吨。尽管距离协议签署已过去一个多月,但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协议签署后,淡储并未立即启动,预示今年化肥的淡储时间会往后推迟。众所周知,淡储经营模式,即淡季储备旺季销售,而在当前化肥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背景下,面对市场出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形势,农资企业在实施淡储的心态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才能让淡储更好地发挥市场“减压阀”、“蓄水池”作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行业人士,请他们谈谈看法。 

  本报评论 

  农业需要淡储的“秤砣效应”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化肥淡储制度出台至今已经八个年头,不论是最初的一片叫好,还是近年来的爱恨交加,淡储制度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发挥了稳定市场、影响价格、保障供应的重要作用,实现了这项政策的初衷。业内人士总结说:国家用数亿资金,1000多万吨化肥就稳定了全国化肥市场,实在是四两拨千斤!进而赞扬说在粮食实现九连增的功劳簿上,也该为这项政策记上一功。我们还想说,也应该为那些参与承储的流通企业、生产企业记上一功! 

  淡储为何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它就像整个化肥生产流通产业链上的一个秤砣,体量不大,但位置重要;时间不长,但节点很好。因此能够成为稳定市场的砝码。同时,不论市场对淡储有这样那样的意见,甚至动议它的兴废,事实上,淡储还成为了影响市场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个平衡器,化肥市场起伏说不定会更大。因此妄议兴废都是没有从大局着眼的短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我国农业还需要能拨动千斤的这个四两“秤砣”的稳定市场效应和心理溢出效应。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的化肥淡储政策所处的行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05年中国化肥还处在供不应求,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市场剧烈波动,再到近几年大项目集中释放产能,中国化肥行业不可逆转地进入到供过于求、严重过剩的新阶段。目前行业的诸多矛盾症结都集中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落后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看不清这个根本原因,而是把化肥淡储也归为化肥市场波动的原因之一,这实在是因果倒置。从别的行业我们也许可以看清这个道理。我国粮食连续实现九连增,基本保持了95%以上的自给率,具有了粮食产销平衡和供应稳定的基础。因此,不论国内农业遇到自然灾害,还是国际粮价出现波动,良好的供应和充足的储备确保了市场的稳定。这其中粮食储备显然是正能量,当正能量遇到供需平衡的市场,就没有理由出现粮价过山车;再看近几年的大豆、大蒜、生姜供应,国家和市场都有正常的储备和库存,但为什么会出现嗑药似的价格起伏?一是产销失衡,二是外部资金炒作。国家储备的投放和市场调拨最终成了化解“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的灭火剂,那么为什么化肥淡储会被看成市场异常的助推力量呢? 

  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制定者反思、完善淡储制度。淡储是手段,稳定市场、保障农业需求是目的。在化肥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好这项制度,是需要我们拿出智慧,以系统战略处理好生产、流通、储备的关系,引导好需求和供应的平衡。把淡储也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向销区、龙头企业集中,扶优助强,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帮助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淡储制度发挥作用的良性基础。秤杆弯曲或者折断了,秤砣到哪里当定盘星? 

  另一方面需要参与淡储的生产流通企业坚持社会责任,坚定行业信心,以积极创新的姿态做好淡储工作。事实上,淡储制度从诞生出台以来,在每年的具体执行中,承储企业一边克服市场需求方式变化带来的不适,一边探索发挥淡储功效的新方式、新领域,比如厂商联储就是合作创新的成果。相信企业能够把淡储的资金、储备应用管理好,在兼顾农业需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的利益与利润,最终实现国家、农民、企业的三方共赢。 

  淡储遭遇执行尴尬 

  目前我国化肥所实行的商业淡季储备模式是自2005年起开始执行,应该说商业淡储制度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化肥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证国内化肥市场的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化肥淡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自2008年起,我国国家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就增加到1600万吨,并连续4年稳定维持在该水平。除中央淡储外,部分省市也相应建立了地方化肥淡储制度,使得政府手中可供调控的化肥淡储资源进一步增加。 

  化肥商业淡储作为保证农资供应、平稳农资价格、维护农民利益的一项惠农政策,被很多业内人士称做农资“蓄水池”。从国家层面来看也是备受重视,近几年来每到春耕生产时,国家相关部门会联合发文要求保障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其中就会提到如果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时,可通过将淡储化肥提前投放市场,来平抑市场价格。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这项政策调控的倚重程度。 

  淡储赢得了不少掌声,亦遭遇了不少非议。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在近期执行的过程中,却屡屡遭遇尴尬。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农资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对于淡储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虽然相关的政策和条件并没有太大变化,承储量也不小,但化肥企业争相竞标淡储的场面却逐渐冷却。与此同时,对于已经中标的企业在采购时机上也要拿捏考虑很久。往年到了10月化肥冬储已基本启动而今年显得格外不同从市场终端到零售商再到经销商,大多的回应都是“再等等”、“不着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淡季储备遇冷?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近些年化肥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化肥采购季节性调整等原因造成化肥市场波动加剧,承储企业承储风险太大。 

  供需矛盾下淡储风险加大 

  “这两年农资流通行业越来越难操作,出现全线企业亏损,今年这种情况,就算是正常商业行为也很难盈利,更不要说处处受制的淡储。”上海市农资公司总经理戴立根向记者道出苦衷,对于流通企业来说,现在是储也不好,不储也不好。储的话风险大,不储,作为龙头流通企业,还必须承担保障供应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从近些年来看,淡储操作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2005年,国家开始建立化肥淡储制度的初衷是,化肥属于全年生产,季节消费,旺季时间短而淡季时间长。与此同时,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西南、西北农业欠发达地区,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加之国内铁路运输紧张,因此,想要保证旺季供应,必须提前做好储备工作。 

  而作为承储企业来说,争取到淡季储备指标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即便没有国家政策,企业也需要在淡季进行储备以保证春耕来临时用肥旺季的农业生产。 

  “而近年来的情况显然不是如此。”甘肃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孔杰告诉记者,化肥淡储遵循“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国家财政仅仅补助的是采购资金的利息,而大量的仓储费用、运输费用,都是由承储企业自己承担,因此往往只有规模大的经销商才可能通过规模效益获得利润。近年来出现较大规模亏损,让承储企业储备时变得小心翼翼。 

  “近几年就很少有从淡储中赚钱的”,戴立根也表示,不赔钱就算是操作得当了。正如有些企业戏称淡储是慈善事业,更多的时候,省级农资公司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才进行淡储。面对市场,流通企业的操作信心明显不足。
  版权所有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2288号兰花科技大厦 备案序号:晋ICP备2022010233号-1
邮编:048000 电话:0356-2189600 传真:0356-2189608 公安备案 140500020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