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兰花集团 | 文明上网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新型煤化工:能源转型的现实选择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8日  |  点击次数:6664  |  【字号: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公开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任何责任。

    暂停3年多后,近期,一系列新型煤化工项目在中国西部地区正式宣布开闸。4月初,中石化麾下全球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已在乌鲁木齐启动建设。
 
    特别是近一个月,已有5个煤制天然气、4个煤烯烃和1个煤制油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路条”,即同意其开展相关前期工作的批文,总投资金额高达2000亿~3000亿元。
   
    在经历2009年前的煤化工热潮后,面对中国重启的煤化工大幕,环境、水资源、能源转换效率等都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尤其在当前国内雾霾频仍之时,许多人都在质疑:重启煤化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但多位业内人士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当下的中国,对降低大气污染而言,重启新型煤化工可能并不是最好,但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相对清洁高效
 
    基于中国“多煤少气贫油”的现状,为保障能源安全与能源自给率,当前国内每年消耗的煤炭几乎相当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中国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据业内人士预计,去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约为66.4%。
 
    众所周知,燃煤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污染源。岁末年初,北方大量使用煤炭取暖导致大气污染一度达到顶峰。自此,业内外对中国加快“能源去煤化”的呼声此起彼伏。
 
    在此背景下分析,近来煤化工的“开闸”与能源去煤化的趋势颇为不符,推广天然气、新能源等清洁能源显然对推行能源结构转型更加合适。
    
    但煤炭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中国现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核能建设周期长且安全性能具有不确定性。天然气国内开发速度跟不上需求、进口率已高达32%,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规模则很小。所以,短期内要保障能源安全与满足需求仍须依靠煤炭。”李廷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也认为,未来10年之内,没有任何能源可以替代煤炭在中国的供能地位。
 
    短时期内煤炭主体地位难以被撼动,如何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成为降低污染的关键。而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新型煤化工,则为此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以北方城市冬季取暖为例。目前“煤改气”已成为降低污染的有效手段,但天然气一时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煤制天然气则可以弥补这块缺口。
 
    李廷指出:“较之燃煤的高污染,煤制气的终端利用较为清洁。而且可以将煤制气集中在特定的区域生产,在工厂中将硫、氮等污染物集中处理后,再向外输送。”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重启的新型煤化工项目中一半为煤制天然气,其目的就是为增加天然气的供给。”
  
     “中国今后推广的清洁高效的新型煤化工,尽管不是降低污染的最佳选择,但却是最现实的选择。”李廷说。
 
     市场低迷助“开闸”
 
    从当前我国煤炭市场现状来看,煤炭价格依旧持续低迷,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综合平均价格延续了几个月以来的下跌趋势,3月底时报收618元/吨,已降至3年来的最低点。
 
    对此,李廷指出:“亏损严重的煤炭企业现在都在寻找出路,在价格持续走低时,拓展下游市场是很好的选择。”
 
    他认为,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市场前景被看好,而且从国家的角度看,也希望能促使煤炭企业向清洁高效的化工行业转型。
 
    任浩宁也表示,国家对新型煤化工“开闸”与煤炭整体走势密切相关。“当前煤炭企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国家也想给其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借此消耗当前储存的大量煤炭。”
 
    不过,卓创资讯分析师李祾譞却对新型煤化工的开闸表示担忧。因为过去我国煤炭企业中真正愿意发展煤化工的很少,大多只是为了“囤煤”。
 
    李廷告诉记者,以前这种囤煤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在前几年煤价居高不下时,许多企业为获得探矿和采矿权会对当地政府承诺,开采的5%~10%的煤炭将就地转化——通常便是发展煤化工项目。但最后大多演变成囤煤,等到第二年煤炭涨价后再待价而沽,并不是真的建设煤化工项目。”
 
    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目前煤价的一路走跌,这种“囤煤”的现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难以再现。
 
    任浩宁说:“目前进口煤对国内煤价的冲击非常大,煤炭价格还在继续探底。如果煤炭企业建设新型煤化工项目,还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盈利,这是在市场不景气之下必须作的自救选择。”
 
    抑制不良势头
 
    尽管新型煤化工是中国能源转型最现实的选择,但水资源、能源转换效率、经济性等问题始终是煤化工无法绕过的障碍。对此,李廷坦言,这些质疑将会一直伴随煤化工项目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生产1吨煤制油约耗水9吨、煤制烯烃约耗水20吨、煤制天然气则为6吨,可见其对水资源的消耗相当之大。
 
    任浩宁告诉记者,煤化工项目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已显现苗头。“如当前在西北地区的甘肃、内蒙古等地引入黄河水开展的煤化工项目,已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和当地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那么,究竟该如何降低新型煤化工的诸多负面影响?
 
    李廷表示:“煤化工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行业,但只有发展才能带来技术进步与提升,不能因此就‘封杀’煤化工。好的技术能让水耗与能耗降低,污染处理也会做得更好。”
 
    任浩宁也认为,由于中国煤炭储量的确非常丰富,因此难以将煤化工完全叫停。“环境与能源转换效率等问题可以通过技术革新、设备改进加以完善,新型煤化工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多位业内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当前集中上马、密集批复的煤化工项目过多,必须立刻遏制这一苗头。
 
    “污染能源——尤其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未来的重要课题,但千万不能因此‘一窝蜂’地上马新型煤化工项目,要有选择且在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李廷说。
  
    任浩宁特别强调,一定不能偷换“新型”煤化工的概念。
 
    “我们通过一些相关指标的对比发现,许多打着‘新型’煤化工噱头的项目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如污染指数等。只是将以前的煤化工项目改头换面再次包装后推出,表面上看是清洁环保的项目,其实很多只是‘新瓶装旧酒’。”任浩宁说。
  版权所有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2288号兰花科技大厦 备案序号:晋ICP备2022010233号-1
邮编:048000 电话:0356-2189600 传真:0356-2189608 公安备案 14050002000771